思政课 | 一张归乡车票,见证一个车轮上的中国
多少中国人为了它,辗转难眠
1月21日,春运首日,"人类史上最大规模迁徙"再度拉开序幕。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9.9亿人次,其中铁路4.13亿。想家的人潮"太过汹涌",只为团圆。手捧回家的车票,回望走过的路,我们哭了,又笑了……
南来的风 东去的水 浮云伴着游子归
西窗的雨 归来的你 醉在故乡斜月里
有人说,
车站比婚礼见证了更多真挚的接吻,
医院的墙壁比教堂聆听了更多的祷告。
可经历过春运的人更明了,
没有比一枚车票更能承载悲欢离合的↓↓
这枚车票,
见过他为人父的不得已,
是克制,是愧疚,是不舍。
△2011年1月26日,北京站,父女隔着窗户对视。
这枚车票,
见过她的毫无保留,
总是在孩子吃饱之后才想到自己,
我们都是如此被母亲喂养长大的。
△2006年1月18日,北京西客站候车室,一位母亲咬断方便面喂孩子,而孩子早已等不及长大了嘴巴。
这枚车票,
见过她佝偻的脊背,
女本柔弱,为母则刚。
△2010年1月30日,江西南昌火车站,一位年轻的母亲背负过肩行李,怀抱孩子,手里还拎着包裹匆忙赶车。
这枚车票,
见过他鲜有的柔情,
匆匆而至,只为亲我的宝贝一下。
△2014年1月16日,山东青岛,父女在车站道别。
这枚车票,
见过她的哽咽难言,
最难是别离,奈何离别多。
△2009年1月19日,青岛火车站站台上,孩子为母亲擦去离别的泪水。
这枚车票,
见过他不轻弹的男儿泪,
人呐,即使活到80岁,
有父母就还是个孩子。
△2011年1月18日,在宁波工作的白先生送别回甘肃老家过年的父母。离别时,父母在窗上写下“保重”二字。窗外儿子早已泣不成声,不知车内年迈的父母是否也老泪纵横……
这枚车票,
见过他们的依依惜别,
这一别,怕又是一年。
△2011年1月29日,广州火车站站台上,小曾与女友不停挥手告别,由于隔着车窗无法交流,小曾掏出手机,打电话给女友。
这枚车票,
见过直戳人心的眼神,
那时舟车劳顿,抱怨车上拥挤,
却忽略了身边也尽是想回家的表情……
这枚车票,
见过他谋生计的皴裂双手,
能抚平这伤口的,唯有家乡的一坛老酒。
△2011年1月18日,浙江嘉兴,高照春运火车票临时售票点,一位民工用冻裂的手指夹着刚买到的车票,兴奋地拿给仍在排队老乡看。
这枚车票,
见过太多的不眠等待,
春运,中国30亿人次的浓郁乡愁。
我们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……
有车票的地方,就有想家的故事↓↓
《在车上》
(节选)作者/郑小琼
打工者的年味是从一张小小的车票开始。
10年前,我在车间,那时手机还不能上网,只能拨打电话订票,电话一次又一次拨通,显示总是无票。后来可以网上订票,再后来手机网上抢票,订票越来越方便与简单,春运的票总归紧张,特别是从广东北上的车票,更是一票难求。
△1989年,四川,春节以后,重庆火车站售票处迎来客流的高潮,为了购票,许多人要排一夜的队伍。图/视觉中国
票虽难买,家总得回,何况回家计划早就安排好。除传统的回家相聚,年轻人有更多理由得回家。趁过年长假,有人回老家把结婚喜酒办了,假期长,不用请太多假,且亲朋好友都在,人多热闹;打算带在外面谈的对象回家,给父母亲戚过眼;另外,回家相亲也很重要。
朋友18岁外出,7年间,先后在深圳、东莞、广州四家工厂做事。谈过一次恋爱,男生去了长三角打工,终没结果。她一直单着,这个年龄,在老家,女孩们已结婚生子。她不想回家,每回过年,在相亲中虚耗,她无法接受相亲结婚生子到终身的现实。相亲,她排斥,又无奈,但不得不遵从,父母的唠叨,难逃。 QQ签名:“择一城终老,遇一人白首”。她盼望一份爱情,却内向,老实,一次无终,再待新情感,极为戒备,不敢向前越一步。
图/1987年 双峰-长汀
瘦弱的身躯饱含乡村的羞涩与忧伤,出来7年,她小心得像只蜗牛,从阴凉的工厂探出柔软而湿漉的触角感受着外面世界,稍遇小小不顺,触角倏突缩了回去,躲进蜗牛般狭小的壳中。在粗糙的工厂世界,她还有小小的无所适从,她慌乱、紧张,想眺望壳外世界。
我理解她,看到十多年前的自己。广州火车站,我们碰头,去湖南,她拖着沉重行李,装满各种年货,整整两大行李箱。上了火车,她呆在座位上,默不做声。
图/1995年 齐齐哈尔-北京
过年回家的火车,车厢的气氛充满"年"味的兴奋。平日的火车上,彼此间少有交流,过年的车厢里,年味的喜悦冲淡了往日的戒备,过年成为了共同话题。它是中国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记忆,北方人回忆着童年的饺子、大雪、炮仗,南方人回忆着各种手工糍粑、年糕。
图/1998年 通辽一集宁
没多久,车厢便熟络起来了。坐我们对面的中年人,在株洲下车。他1988年到广州,现已安家那里,他一人回株洲探望八旬老父,老父亲和兄弟一起生活,父亲生病了,他请假回来陪伴父亲。他说,不知还能陪父亲过几次年。他说起童年往事,过年时节大雪纷纷,如今各在一方的伙伴、同学。
在车上,他谈得最多的是车票与几十年火车的变化。2多年前南下广东的火车,车速慢,老式车窗,漏风,风直往车厢钻,冷,车内人多。车窗可推开,他第一次上火车,先把行李从车窗塞进去,人再随行李从车窗扒入。车少人多,座位票难买,他买的站票。车厢的过道都挤不下人了,他只好把纸铺在座位底下,再躺进去,蜷缩在下面,气味难闻,脚臭、汗臭等异味交杂混合,又有人呕吐了,他说到现在,多了一些感慨。
图/1995年 兰州站
他担忧起重病的父亲,叹了口气,"可能是最后一次陪老父亲过年了。"年味对他有另外一种含义,他想多尽人子之责,跟老父亲一起过人生不多的传统年节。
在老家,三十晚上一家人团聚守岁吃团圆饭,正月初一拜祭祖先,敬天地阎王,谢灶神司命……他的老父亲极为重视这些仪式。说话间,我强烈地感受到老父亲带给他的影响,一点点不断地浸濡着他的内心,一代影响着一代,延续着中国的传统。
图/1994年 沈阳-大连
斜对面是一对年轻恋人,他们从东莞坐火车到广州东站,换地铁到广州站,在广州站上车去湖北,小伙子湖北人,女孩贵州人。奔波的疲惫掩饰不住他们的年轻与稚嫩。她幸福地靠在他身上,男孩半捏半握着女孩的手,女孩眼里溢满兴奋,男孩兴奋中余有隐忧。在东莞一家工厂,他们相恋,在流水线上他们装配电子元件。
女孩盯着窗外,单纯的眼神有茫然,也有坚定,不知她在想什么。也许,她的身体有一辆爱情火车,湖北襄阳谷城也许是终点站。她选择去这个陌生地方。也许她曾听他说过很多这个地方的故事,因为爱,她有勇气跟随他去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,她有过挣扎,还是决定跟他一起前行。我想起诗人曾卓的诗句"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/也不管它往哪儿开",惟一给她勇气的是那个与她同样怀着爱情的他,她握住他的手,紧紧地。
图/1994年 北京-哈尔滨
我见过很多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,十几岁离开家乡,到陌生城市打工。在单调的流水线上,像一只只无脚鸟辗转在一个个工业区的工厂,不停漂泊、迁徙,不知明天将在哪个工厂哪个工位。他们对未来有自己的梦,想过更美好的生活,现实往往不遂人意。只有爱情,让他们偶然在某个工厂待得更久,有了相爱的人,他们似乎找到留在某个工厂不再漂泊的理由。
车窗外,夜色中的湘南,将近岁末,天黑夜冷。坐在隔座的河南夫妻紧紧盯着行李,他们在驻马店下车,是驻马店确山人。这对"70后"夫妻一直在白云区一家鞋厂打工,丈夫是拉模工,纯粹体力活。
数年前,我在鞋厂做过短暂的流水线工人,拉模工属塑胶成型车间,车间弥漫着塑胶味,闷热,夏天的车间气温高过50℃,拉模工不停地重复地拉动几十公斤重的模板。女人是鞋厂品检,鞋厂白夜班交替,长期昼夜混乱,如同所有流水线工人的脸一样,疲倦,暗黄,抽去了同龄人的活力。
图/1996年 广州-成都
他们两个小孩,大的17岁,小的8岁,在确山老家,跟爷爷奶奶生活,只有过年才能与小孩相聚。他们行李多,给父母的,给小孩的……他们不愿过多谈论工厂,只是抱怨火车票难买,今年买到票是运气好,我听着,不再做声。但愿买到火车票会成为他们今年最美好的回忆。
这些年,很多身在异乡的人,"年"的味道不再是年夜饭、年货、饺子、蒸馍……而是一张小小的车票,如同家里的长辈们一进入腊月便准备年货,在异乡的人还没有到腊月,便计划着回家的车票。一张张小小的车票,有一个在车轮上奔跑的中国。
图/出自摄影师王福春
代表作《火车上的中国人》
一枚车票,
就是一部中国人为之奋斗的团圆史。
变的是沿途的风景和越来越便捷的旅程,
不变的是想家的表情和那个魂牵梦绕的终点。
春运,好运!
(来源:央视新闻)
快快快快……快过年啦!
下面是老编我给您备的年货:
↓↓↓